点点读书

繁体版 简体版
点点读书 > DC339爱情传奇 > 第9章 危险逼近

第9章 危险逼近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在音乐方面,新艺宝的发展也很受限。华星唱片虽然在音乐水准和视野上差了些,也过于依赖翻唱日本歌的做法,但坐拥着罗文、梅艳芳、甄妮等天王、天后的华星,在八十年代还是足以和诸多国际厂牌在香港分庭抗礼。而新艺宝仅仅是才刚刚成立一年,张国荣选择新艺宝,也是一场豪赌。

显然,不论是电影还是音乐,新艺宝的发展都遇到了瓶颈,找上张国荣,彼此都需要对方来帮助自己改变境况。

可见,此时的张国荣已经开始看中音乐的艺术表达,他需要更自主更自由的平台发挥他的艺术天赋,而不愿意单纯停留在大厂可以提供比较稳定的的匠艺打造上。

所以,张国荣和新艺宝都把首次合作出的作品当成一场不可以输的战役。在新专辑中,新艺宝给了张国荣很大自主权,他参与了多首作品的监制,将张国荣之前最受欢迎的劲歌热舞发挥到了极致,并成为香港劲歌热舞代表明星,放眼亚洲劲歌热舞,他也是顶级。

平台很重要,有的平台虽大却束缚人。有的平台虽新,但能给与有本事的人足够的自主权,人的能量就能更充分发挥。张国荣的这段经历,可对在平台选择间有些迷茫的人提供参考价值。

新艺宝和他都强烈需要用实力强大的作品证明自己,正因为有此强烈的需求,让他们成为一支强悍的团队,双方在短期内迅速成长,势如破竹。仅仅约一年,张国荣在音乐发展上的势头直逼当时香港乐坛Top谭咏麟。不再只是拿走一个奖项就被咒骂作弊,如今的他,演唱实力受到市场广泛认可,更加丰厚的成绩,已经能和谭咏麟分庭抗礼。如此劲头,让谭的粉丝更加难以接受。

歌坛争霸逐渐白热化,再加上后来谭咏麟退出比赛,部分极端的谭粉无法接受自己在top上待久了的偶像居然在短时间内被后辈追上。在他们的眼里,喜欢谭咏麟这个人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,自己看上的人是top背后隐含着的个人优越感才是不可被质疑的。这才能解释极端谭粉越来越失控的现象,因为在他们的想象里,张国荣的奋起直追威胁到的是他们个人的优越认同感,认同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体验,也算是间接损害他们的个人利益,这些人在自认为个人利益受损时,做出很多伤害张国荣的事情。

他们向张国荣示威,快递冥币纸钱、纸扎小人给张国荣,砸坏张国荣的车,在车身上划了满满的刮痕,长短不一,深深浅浅,触目惊心。这种侵入张国荣私生活的粗暴行为激怒了张国荣。

要知道,当时同性恋在香港还是违法犯罪的,他和唐鹤德本就冒着风险谈恋爱,如今私生活被充满恶意的谭粉盯上,危险系数直线上升。事实证明确实如此,肆意侵入张国荣私生活的谭粉确实很危险,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越轨,反而大张旗鼓地挂横幅辱骂,举报张国荣,骂基佬rong。这是真正的不公平,张唐真心相爱本没有错,但是极端的谭粉仗着当时社会上不合理的规训偏向他们就仗势欺人。不合理的规训存在,让那些加害人可以摇旗呐喊,肆无忌惮地伤害他人。

相比之下,砸车都算小事了。

威胁到他和唐鹤德的安全,才是张国荣最无法容忍的。

期间这些挫折,张国荣一步步做出应对和调整选择,想必,这过程中,唐鹤德也是给了不少主意。1989年,等唐鹤德把移民事宜办好,即使有再多不舍,张国荣毅然决然地退出了娱乐圈。

梳理到这里,我不禁感慨,张国荣和唐鹤德的人生太像是被精密设定好的剧本。两人关系稳定后,张国荣事业迎来大火,因为大火而有了歌坛争霸,因为歌坛争霸遇上极端谭粉,本来就有风险的小众恋情偏偏遇上侵入私生活的谭粉。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环环相扣情节紧凑发展迅速,让身处其中的人应接不暇。他们不是为了吸引别人注意力而搞小众恋情、小众艺术,他们只是因为爱,爱上的对象正好是同性,深度关系让他们根本分不开,只能被动接受来自外界的一切压力和无礼对待。

张唐二人对来自外界的压力,承受方式也不同。

唐鹤德,如同他名字里的“鹤”一样,我行我素。他专注搞经济,把两人舒服的生活条件弄好就行,其余的在他看来都不重要。在他的眼里,有彼此就足够。而张国荣不一样,在前面已经讲过,张国荣对社会价值认可的需求度比较高,这也是他艺术造诣能这么高的原因之一。但也必定会导致他无法像唐鹤德那样我行我素,后来,他试图用自己完美出色的艺术表演打动人心,心存希望,想让大众最后接受他俩。他勇敢地公开恋情,确实有一部分大众是接受的,但反对的声音还是很强烈,部分媒体不断打击他、污蔑他。不过,这都是后话了,等写到相应的阶段再展开说。

不过,反对的声音大时,并不代表反对的人真的比较多。

这涉及到一个问题,声量和人数不是简单成正比的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:在一个讨论中,有些人声音很大,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,而另一些人则默默地听着,不发表任何意见。这种情况下,我们往往会认为声音大的人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,而实际上并不一定如此。

不接受的人会发出质疑的意见,而接受的人一般不会出声。这部分人比较包容,不会轻易批判,也就不会轻易发声,他们更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,对输出观点的需求没有前者那么高。而不接受的人则相反,他们更愿意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。即使出声的比实际的比例小的多,但是声音大,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反对的声音比实际情况更多的错觉。

因此,不能仅仅通过声音大小来判断它所表达观点和态度在人群中的分量,应该更加关注那些不发声的人,了解他们的想法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