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点读书

繁体版 简体版
点点读书 > 时光之书 > 第4章 天桥冬至

第4章 天桥冬至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秋去冬来,季节变化,人事交替。不知不觉,京师已是枯树疏瘦的隆冬季节,寒风呼啸,寒意肃杀。天气虽说越来越冷,可胤祯和澜汐心里却温暖如春。

自从那日一见钟情之后,胤祯只要有空都会以音泰为借口,来找澜汐。虽未彻底捅破窗户纸,但缕缕情丝,早已透过薄薄的窗户纸,萦系缠绕着二人。彼此情投意合,各自心领神会。

一转眼,冬至已至。所谓冬至,冬寒之气,至此而极。可偏偏今日天公作美,冬日暖阳,天气晴好。康熙率众皇子王公百官,于南郊天坛圜丘行大祀礼祭天。

作为朝廷三大节之一,冬至祭天格外隆重,遵照圜丘之制按等级设位。圜丘第一层,于正南向设皇天上帝牌位,于东西向设圣祖之牌位;第二层,于西向设大明、星辰之牌位,于东向设夜明、云雨风雷之牌位。各神位前均按定数陈设犊、羊、豕、玉、帛等祭品,以及爵、登、簠、笾、簋、籩、篚、鉶、豆、俎等祭器。

寅时,太阳照出第一缕曙光。康熙身着祭天所用青色朝服位于圜丘第二层拜位前,陪祀的诸王贝勒站位于第三层阶上,贝子公爵站位于阶下,百官站位于外壝棂星门外,按顺序左右排列,所有人均面向北面。随着典仪官唱赞“燔柴迎帝神”,奏响迎帝神乐,祭祀典礼正式开始,康熙率众向神牌行三跪九叩礼,祈求风调雨顺。

因为与澜汐约好了冬至去天桥,结束祭天之后,胤祯忙赶回府内,换了一身便服:身着银鼠色绣银云纹斜襟织锦缎长袍,外罩灰鼠色绣金福纹对襟锦缎面貂鼠皮马甲,颈戴紫貂毛皮围领,腰系灰鼠色镶白玉束带。等他赶到完颜府时,已比约定时间晚了些许。

而当他满心期待的伫立在澜汐屋子前时,却不见她人影。走进一看,只有她的贴身丫鬟蕙茹在收拾房间里的一张张书画。蕙茹转身见他立在门口,忙行礼请安。

胤祯疑惑地问道:“你家小姐呢?”

蕙茹回道:“回十四爷,方才有一位公子来找小姐,他们一同去书房了。”

听罢,胤祯心头陡然升起了一股裹挟着醋意怒意的火苗,蹙眉道:“哪家公子?快引路去书房。”

他本来今日一早祭天回来,心情大好的期待着与澜汐过节。本以为她会乖乖等着他,结果她居然与别的男子在书房共处一室,如此不在意男女之防。

走至书房门前,胤祯便见到一个男子负手而立的背影,身材单薄瘦小,皮肤细腻洁白,全是阴柔之美,毫无阳刚之气,不过挺立的姿态倒颇有风骨。只见此人身着雪白色绣银竹叶纹锦缎长袍,外罩银鼠色绣银如意纹对襟锦缎面白狐皮马甲,头戴银鼠色缎穿米珠福纹如意帽,颈戴雪貂毛皮围领,腰系银鼠色镶白玉束带。

胤祯大步迈进屋内,扫了一眼四周,并未见澜汐。他蹙眉凝视着眼前这个白衣男子,明知蕙茹已通报来人是十四阿哥,这个白面小生居然依旧一动不动。他倒不信了,这天子脚下,哪个世家子弟敢如此大胆,把皇子都不放眼里。他此时心里只想做一件事,让此人从哪来回哪去,今后再不许来找澜汐。

胤祯姿态儒雅,却面色威严,冷声道:“你是哪家的,如此不懂规矩,不知道在皇子面前要问安行礼吗?完颜小姐没空,你快走吧!不管你是谁,今后不许再来找她。否则,别怪我对你不客气。”

说罢,胤祯见此人居然还是一动不动的不搭理他,不由得怒火中烧,沉声呵道:“我说话你听到没有!”

此时白衣男子终于低头转身,草草打千儿行礼,随即抬头莞尔一笑,娇声道:“遵十四爷命,我这就走,莫要留我。” 话音刚落,提步就走。

胤祯这才恍然大悟是澜汐,怒气瞬间全消,上前一把拉住她,嗔笑道:“好啊,你居然敢戏弄我!”

见胤祯那又气又笑的模样,澜汐得逞的欢笑起来。她先是冲门外一直憋笑的蕙茹眨了眨眼,后又轻轻扯了扯胤祯的袖口,甜笑道:“人家想给你开一小小玩笑嘛。”

胤祯哭笑不得地欣赏者澜汐一身男子装扮,抬手摆弄着她帽子红绒结顶后垂着的那束红缨,笑道:“这如意帽你戴着真好看,今日为何如此别出心裁?”

“别闹……”澜汐娇嗔着挪开了他的手,笑道:“今日我们要去琉璃厂,那可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,我自然要扮一回文质彬彬的才子了。我这身如何,是不是俊俏非凡?”

胤祯看着眼前女扮男装的可人儿,宠溺地笑道:“俊俏是俊俏,就是太过柔美了。我方才在你身后便想,这个白面小生,居然敢和澜汐单独相处,我定要好好会会他,让他绝不敢再有下次!”

澜汐听他这番话,不由得娇笑起来,眼角眉梢皆流转着绵绵情意。此情此景,胤祯观于眼中,喜于心中,却没有点破。

他柔声道:“我清晨随皇阿玛于天坛祭天,典礼完毕后又回府里换了便服,才赶到你这。耽误不少时间,让你久等了。”

听着他如此这般温柔的同她一一解释,澜汐心下动容,轻声柔笑道:“我知道的,无妨。”

二人遂并肩往府门口走去,胤祯边走边问:“你果真将以前去过之地统统忘了?”

澜汐心想,她虽不知道她的过去,不过她可熟悉这京师的将来。就说他们完颜府所在的这条巷子,按照地理位置和左右八条相对的胡同来看,就是以后的南锣鼓巷,那可是历史深厚又人文荟萃的地道老北京街区。

她回忆着现代的生活,笑道:“记得是记得一些,可是都不大清楚了。不过京城内城,我还是有记忆的。比方说,从完颜府走出去,穿过鼓楼就可以到什刹海,那里可是我以前饮酒逍遥之地。我猜几十年后,什刹海那边还会有个补子胡同,便是钮祜禄·和珅的府邸……”

“你竟在外饮酒逍遥?成何体统!音泰和你阿玛都不管你吗?我看他们是拿你没法,我可绝不会那般纵容你。”胤祯脸色一沉,眉头一皱,微嗔着打断了她的话。

澜汐仰首瞪着胤祯,颦眉急喊:“你凭什么管我!”

胤祯俯首瞪着澜汐,正色急道:“我就是要管你!以后不许在外饮酒,听到没?”

二人四目相瞪,胤祯的气场明显压过澜汐。她瞪不过他,只好服软,可又不服气,噘嘴软声应承道:“听到了,听到了……”

于是,二人心照不宣的相视一笑。

各自心里明白:此类小型对抗战役,都是他旗开得胜,她偃旗息鼓。看似是严肃的瞪眼斗嘴,实则是亲昵的打情骂俏。作为赢家,胤祯自然顺心遂意,她再是倔强倨傲,偏偏遇到了他,也只有柔顺乖巧。作为输家,澜汐虽不服气,可她就是总被他彻底震慑住。谁让她偏偏吃说教管教这一套,而不吃强制强硬那一套。

出了府门,澜汐便看到胤祯的贴身侍从常顺,一旁停着一辆考究的马车。

她便问道:“我们不走着去吗?刚好顺着京师南北中轴线,一路逛出去。”

胤祯清亮的眼眸中带着几分惊讶,轻笑道:“你确定?你家府邸在内城北,今日要去这两处可全在外城南,近天坛那边呢!我们需要由北向南,途径地安门、东安门、正阳门,才至天桥和琉璃厂。若是步行,这来回就得两个时辰,还不算上闲逛耗时。我倒无妨,可你走得动吗?我完全是为你着想,你却不领情。”

澜汐不以为然的笑道:“这算什么,我以前每次登山都是从早到晚。太阳它老人家刚起床初升,我就在登山。整一天下来,直到太阳它老人家都落山睡觉去了,我才下山呢。”

胤祯不解的问道:“你一个柔弱女子,怎么可能登山一整天?”

澜汐心里无奈,她可不是古代的娇弱小姐,而是现代的登山能手。以前,只有她笑看别人鬼哭狼嚎走不动的时候。可是这又不能告诉胤祯,反而越解释越麻烦。于是,她只好言简意赅的瞎编是和音泰一起。她深知胤祯的细心,暗道一定要记得说服他哥哥对好口径。

“好了好了,十四爷,我们快点走吧!等下去晚了,人家摊子都收了。你最好了,担心我劳累,担心我走不动,我心里晓得的。”见胤祯还欲追问,澜汐立即和颜悦色的使劲夸赞着胤祯,连忙催他上了马车。她相信,不停的说好话,总是没错的。如此一来,才能打住他不停的刨根究底和唠叨说教。

当他们终于身处天桥时,澜汐不由得感叹眼前这一热闹非凡的市井喧嚣之地,真不愧是老北京美食一条街:数不胜数的小摊棚,此起彼伏的叫卖声,地地道道的旧京民俗,集小吃之大成。商贩们沿街用搭出一个挨一个的棚子,在棚内支起炉灶,灶上缭绕着袅袅烟火气,周围再摆上几把桌椅,街摊即成。这一派热火朝天的人间景香,让这个冬至平添暖意。

澜汐一路眼睛发亮的扫视着各个摊点:馄饨、锅贴、馅饼、包子、饺子、豆汁、面茶、切糕、年糕、炸糕、炒肝、糖耳朵、驴打滚、豆腐脑、豌豆黄、云豆卷、炸松肉、卤丸子、炒红果、糖葫芦,雪花酪、羊霜肠、炖牛肉、爆羊肉……应有尽有,而摊名就是小吃种类后再加上摊主姓氏。

她在现代是无论如何也吃不到这些活跃在清朝的地道小吃的,游走在这一发源地和集散地,唯有开启逛吃模式。

胤祯则一路留神注意着澜汐的安全,几次三番叮嘱道:“你别到处乱逛,跟紧我,等下走散了。”

人流熙熙攘攘,他几次想牵起她的手,碍于礼教,只好作罢。更何况,她今日是女扮男装,光天化日,两个男子携手同行,甚是不妥。

二人此时走到一摊点,只见摊前的炉子上支着一尊冒着热气的紫铜大茶壶,悬挂着“茶汤李”的招牌。摊边坐满了食客,各个吃的津津有味。澜汐便眼睛发亮地盯着那茶壶,挪不开步了。

还未等她开口,摊贩已眼疾手快地将糜子面熬成的面糊盛到小瓷碗里,递给了她,并指着长条桌案上的一溜调料,热情地介绍道:“这些分别是杏仁粉、山楂条、青红丝、葡萄干、核桃仁、瓜子仁、白糖、红糖,公子自选口味即可。”

澜汐一边端碗放料,一边却见胤祯负手立在一旁。她眼神示意他是否来一碗,他却笑着摇了摇头。

随后,摊贩将澜汐选好食料的小瓷碗持于左手,右手扶住铜壶把手,双脚撇开半蹲立稳,用劲一提铜壶,倾斜的壶嘴对准小碗,一股沸水直冲碗内,说止即止,点滴不外溢,一次冲熟,再用小勺猛搅成糊状,茶汤即成,全套动作利落潇洒。

落座后,澜汐浅尝了一口,味道极好。她对着胤祯笑问:“案净壶亮碗洁,味甜香醇色美,你真不尝尝吗?”

胤祯则摇了摇头,说道:“这里是三教九流、五行八作的憩息之所,我堂堂皇子,平时外出都去固定酒楼。今日到此,全是为了陪你。”

澜汐柔和地劝说道:“尊贵的十四爷今日就破例一次吧,街摊的美味是在酒楼里体验不到的。我知道你是天潢贵胄,可你也别太在意身份了。”

他不以为然道:“皇室庶民,尊贵卑贱,一出生就注定了三六九等之分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